疾病饮食资讯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春江花月夜何以一诗孤篇压全唐
TUhjnbcbe - 2024/3/14 16:19:00

《春江花月夜》:何以一诗孤篇压全唐

洪林钟/文

(《春江花月夜》意境图)

唐朝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正是这一空前盛世,造就了一代伟大的诗人,产生了闻名中外的千古绝唱——唐诗。在这数以千计的“伟大的诗人”中,或以“多产”名垂千古,或以“高质”技压群雄,抑或兼而有之。张若虚则属于第二种。

张若虚当属“伟大的诗人”之列,他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

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即是有力证明。只是,我们无法证明他是否“高产”,因为其传世诗作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然而,就单凭这两首之一的《春江花月夜》(以下简称《春》诗)便能以“一诗孤篇压全唐”,用闻一多的话说就是“代表了唐朝诗歌的顶峰”!而且,《春》诗一千多年来一直为世人所倾倒,诗人张若虚也因此名垂后世。

那么,《春》诗到底有何神奇的魅力享此殊荣?笔者拟就诗歌意象建构艺术角度对张若虚这首伟大的诗作略陈管见,并求教于各位方家。

(月照花林皆似霰)

一、意境深邃。

衡量鉴别一首诗的优劣高下,很大程度上是看它的意境,而意境是由意象建构(组合)而形成的。因此,意象的经营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包括意象的选取和组合两个重要环节。

从这一角度观照,笔者认为,《春》诗在意象建构上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取象典型。我们说,客观的自然的物象(景象)附着以诗人的主观意愿和思想感情就成为了意象。因此,选什么样的“象”取决于诗人要表达什么样的“意”,而绝非随心所欲,更不会为着标新立异。张若虚《春》诗全诗意象繁富,但各各新鲜典型,独具特色,与诗人的情感相融,极为契合。

从内容看,诗题中的“春”“江”“花”“月”“夜”即为全诗的主体意象。整首诗就是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意象(形象),从而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而这幅画卷则形象地传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静美、深邃含蓄的意境美。

从结构看,“春江花月夜”五种意象中又以“月”为中心意象,其余则为子意象(群)。全诗以“月”为核心,紧扣月下的春、江、花,月是诗中生命的纽带,统摄全诗。“月”在结构上经历了升起、高照、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笼罩下,月与江水、沙滩、夜空、原野、花林、飞霜、扁舟子、思妇、高楼、镜台、鸿雁、鱼龙等意象(景象)组成了不同的充满画意的场景,这就是意境。

再就单个意象来看,都各具特色,都是诗人“融情”的对象,更显意象之典型性。例如:“春江花月夜”,可谓一字一画,本身就很优美,也很典型,自不必说;再看,诗人叙离别就选“青枫浦”意象以抒情,述哀愁则选“妆镜台”意象以达意;还有,按说月照高楼,楼上景物无所不照,但诗人为什么写独照“离人妆镜台”呢?意象(景物)的选择,正是包蕴了丰富的情感啊!又例如:中心意象“月”,在诗中呈现不同的形状(形象),实际是诗人赋予其不同的象喻意义。细细梳理,大致有:初月—明媚,高月—皎洁,斜月—迷离,落月—缠绵,楼上月—依恋,镜中月—撩人,石上月—凄清。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清丽、澄澈、空明、朦胧、深邃、奇妙的意境。

(江流宛转绕芳甸)

(二)意象组合精妙。整体上,全诗以“春”“江”“花”“月”“夜”为主要意象,而这五种意象又以“月”为中心意象;除此之外,诗人还选取了其他大量的意象,如天空、白云、沙滩、枫树、花林、扁舟、高楼,等等,——以此作为子意象,于是形成一个意象繁富的“意象群”;在意象组合(建构)方式上,有的运用并列式,如“白云—花林—高楼……”等,相组并置,不分主次,相互映衬;有的采取辐射式,如“月—高楼——镜台……”等,以一中心意象为轴(点)向四周辐射,形成一种仿若“众星捧月”之势。

实际上,《春》诗在意象组合(建构)上,多种方式交替(交叉)运用,从而形成“天(月)—地(江)——人”三维一体的立体结构,进而形成艺术上的建筑美和绘画美,同时营造出美妙而深邃的意境。

(谁家今夜扁舟子)

二、情感深沉。

诗言志。思想感情永远是诗歌的*。诗歌无论是直抒胸臆,直接抒情,还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史咏怀、借典明意,间接抒情,绝然少不了一个“情”字。从意象建构艺术上讲,立意制约取象,有什么样的“意”就决定了诗人取什么样的“象”,而这里的“意”便是诗人的情感。

张若虚《春》诗除了艺术建构上所呈现出的意境美之外,其深沉而优美的情感美亦是决定性因素。全诗情感复杂而富于变化,深沉而优美。有欢乐,亦有忧伤;有个人私情的流露,亦有人生哲理的探求。

我们可以从具体的诗文(因篇幅太长,故略)中去感受这份丰富而优美的情感。依情感变化的意脉,可将全诗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开头至“汀上白沙看不见”)主要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表达对景物美的赞美之情。

第二层(从“江天一色无纤尘”至“但见长江送流水”)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境界变得阔达,情感变得更加深沉,表现出一种高深的哲思。

第三层(从“白云一片去悠悠”至结尾)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诗人由联想回到现实,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这种离愁别绪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情调,象轻梦飘过,却又笼罩心头;其所咏非一时一地一人之情,而赋予其永恒的普遍性,浓浓的离别相思在美景之下,化为淡淡的哀愁,进而传达出一种哀而不伤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优美诗情。

美学家李泽厚亦言:(《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由此可见,《春》诗正是以其独特的丰富而深沉的情感美征服后人而推崇备至,将其尊为超过李杜诗歌而“冠盖全唐”的。

(皎皎空中孤月轮)

三、语言精深。

诗歌终究是语言艺术。无论是意境美还是情感美,最终还是要依靠语言艺术呈现的。

这突出表现在诗歌的表达技巧。这种技巧包括表达方式,如描写、叙述、抒情、议论等;表现手法,如渲染、烘托、对比、用典等;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等。

张若虚《春》诗深受读者青睐,有此殊荣,最终还得归功于其语言美。这方面,涉及的内容实在丰富,且历来的诗评家们多有论及,故笔者断然不敢企及;笔者仅就其突出之处略作强调,以此作为《春》诗语言精深之佐证。

(一)善于烘托和铺垫。从取象看,诗人精选大量的子意象(群),就是为了烘托“月”“江”“花”等主意象;从意象组合上看,第一段由春江引出明月,渐次引出花林、芳甸。江伴月,月伴花,将"春江花月夜"组合成一个优美完整的画面,谱写了一首“春”的颂歌,这首春的颂歌又反衬着青春的哀愁;接着诗人面对春江明月,抒发了宇宙永恒、时空久远的感悟,从中寄寓着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慨叹!然后推出“游子思妇相望不相闻”情思哀愁。这是诗的精华和高潮部分。然而,它的形成正与诗人层层铺垫和步步烘托有关。此所谓汇细流而成江海,读者的欣赏也正好沿坡讨源,渐入审美佳境,随着步步烘托亦达到审美享受之情感高潮。

(二)语言清新,韵律婉转。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换一韵,共换九韵。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另外,诗句韵律婉转,对仗工整,加上顶针句式的灵活使用,又使语言清新流畅,顿挫悠扬,琅琅上口,连绵不绝,让读者倍感“舒适、熨帖”,仿若在听悠扬动听的古筝名曲,舒缓,绵长,又宛如欣赏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清幽,蕴藉,实在是妙不可言,美不胜收!

(不知江月待何人)

总之,张若虚《春》诗融诗情、画意、哲理于一体,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美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扩大开来,与人生真谛的追寻以及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正是凭借它深邃的意境美、深沉的情感美以及精深的语言美,方能“一步登天”,以“一诗孤篇压全唐”!

若要更深入了解张若虚及其《春江花月夜》,请阅读《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研究》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研究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购买

(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洪林钟(作家,名师)

原创保护,若需引用请注明出处。

感谢您的阅读!感恩点击『

1
查看完整版本: 春江花月夜何以一诗孤篇压全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