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饮食资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胡大一老年人预防心脑血管病的一个大误区 [复制链接]

1#

对于尚未患过冠心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做过支架或搭桥手术,做冠状动脉CT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血管狭窄),也未患过缺血性卒中(不包括老年人CT检查常见的腔隙梗死)的老年人,如有高血压或(和)2型糖尿病,年龄65岁或以上(尤其高龄老年人),是未来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的高危人群(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防患于未然,防止致残,甚至致命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发生的应对方案,被称为一级预防。

已患有上述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的老年患者,为防止旧病复发,减少再住院、再手术,减少心血管死亡,提高生存质量和益寿延年,需要做好的预防康复方案称为二级预防。

我在日常临床工作中发现老年人在一级预防中很多患者在“放心”地服用mg的阿司匹林,而对使用他汀很不放心,担心他汀的副作用,尤其怕伤肝、伤肾,并且对服用他汀的益处与重要性普遍了解不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质量临床研究发现,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中,阿司匹林虽可能减少心肌梗死的风险,但同时引发的严重出血,尤其可能致命的大量消化道出血或脑出血导致的死亡大于其预防血栓的获益。

基于这些新的研究结果,欧洲心脏病学学会一级预防的新指南已不建议使用阿司匹林。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心脏病学学会的指南也将一级预防中关于阿司匹林使用的推荐明显降级,尤其强调年龄大于70岁的老年人和小于40岁的中青年人一级预防不宜使用阿司匹林。而我们国内以往的相关指南或专家共识对一级预防阿司匹林的使用推荐过于宽泛,尤其没有警示70岁以上老年人一级预防中阿司匹林可能风险大于获益,弊多利少。推销阿司匹林的外企在市场营销的力度也很大,对医生、学术机构与公众都有很大影响力,因此当今拨乱反正的任务也很艰巨。

从发病机理上看,他汀是在“上游”通过降胆固醇,稳定心脑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延缓其发展,甚至可能使之逆转;而阿司匹林是在“下游”预防血栓形成。

斑块破裂才会诱发血栓形成,而他汀恰恰有稳定斑块,预防斑块破裂的作用。把血胆固醇,尤其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下来是化验单上可见到、可评估的指标,其本质是“固本”——稳定或逆转斑块。

自从年后,他汀越来越广泛用于临床,大幅减少了心脑血管病危险,在上游“兴建水利工程”,对下游洪水泛滥的“抗洪救灾”(阿司匹林)的需求明显减少了。

总体而言,绝大多数中国患者,尤其老年人仅需中小剂量他汀,即临床可用各种他汀常用剂量的半片到一片或选择“天然他汀”——血脂康和脂必妥,不仅预防效果好,而且安全。安全性明显优于阿司匹林。

他汀的主要副作用:①一过性肝酶增高(极少导致不可逆肝损害);②肌病,肌炎和极罕见的横纹肌溶解症;③新发生的糖尿病,都与使用剂量相关。我多年前写的“中国剂量”(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的总编随笔)就是旗帜鲜明反对个别药企伙同一些“专家”,卖他汀的高强度大剂量写的。

40岁以上(当然包括70岁以上老年人)的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